什么是血栓,远离“沉默的杀手”

血栓,这个潜伏在血管中的“沉默杀手”,每年悄然夺走无数人的生命。全球范围内,血栓性疾病的致死率远超交通事故、乳腺癌与艾滋病总和,却常因症状隐匿而被忽视。

血栓如何“作案”?

血栓本质是血液中的“血块”,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。动脉血栓多因血管内皮损伤(如高血压、高血脂)或斑块破裂触发,常堵塞心脑血管,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,患者往往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突发胸痛、偏瘫甚至猝死。静脉血栓则更像“隐形刺客”,久坐、久卧、手术或怀孕导致血流变缓,血液黏稠度升高,易在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。一旦血栓脱落,可能随血流进入肺部,堵塞肺动脉,引发致死率极高的肺栓塞,患者可能突然呼吸困难、胸痛甚至晕厥。

哪些人易被“盯上”?

血栓并非随机“袭击”。久坐的上班族、长途旅行者、术后卧床患者、孕妇、肥胖者、肿瘤患者及吸烟者都是高危人群。此外,家族遗传史、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治疗也可能增加风险。

如何“反杀”血栓?

1、动起来:每静坐1小时,起身活动5分钟,做踝泵运动(勾脚尖、绷脚背)促进下肢血液循环。步行、游泳等有氧运动可降低血栓风险。

2、吃得对:减少高脂、高糖食物,多吃深海鱼、全谷物、蔬果及洋葱、大蒜等抗凝食物,保持水分充足。

3、主动防:高危人群需遵医嘱定期检查凝血功能,术后或长途旅行时穿弹力袜,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。

4、早识别:若出现单侧肢体肿胀、疼痛(静脉血栓),或突发胸痛、呼吸困难(肺栓塞),需立即就医。

血栓虽可怕,但并非不可防。从改变久坐习惯到定期体检,从健康饮食到科学运动,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别让“沉默的杀手”有机可乘,行动起来,守护生命通道